國際能源總署
《邁向核能新時代之路》 (The Path to a New Era for Nuclear Energy)

國際能源總署 (IEA)於2024年10月發表《邁向核能新時代之路》 (The Path to a New Era for Nuclear Energy),全面檢視核能於目前能源轉型與氣候政策中的潛在角色。報告指出,隨著全球用電需求激增、能源安全壓力升高,以及對低碳、穩定電力的需求上升,核能正重新受到全球重視。小型模組化反應爐 (SMRs)等創新技術與多國政策支援為核能發展注入新動能。然而,報告也強調,若要真正開啟核能的新時代,仍需克服融資、供應鏈與工程延宕等重大挑戰,並需國家與私部門共同投入資金與政策支撐。
- 核能發展邁向新時代:全球電力需求快速上升,不僅來自傳統產業與空調用電,更包含電動車、資料中心與AI應用。核能作為可排程、零碳排的電力來源,與再生能源互補,正獲得超過40國政府支援。核能創新技術(特別是SMRs)正加速發展,首批商轉預計於2030年前後啟動。
- 核能發電量預計於2025年創新高:全球近420座反應爐正帶動核能發電量於2025年達歷史高點。包含日本、法國、中國、印度、韓國與歐洲地區均有新機組上線或既有機組重啟。核能目前占全球電力約10%,為第二大低碳電力來源(僅次於水力)。
- 投資與政策驅動核能回溫,但依賴高度集中技術供應國:自2017年以來全球新建52座反應爐,其中25座採中國設計、23座採俄羅斯設計,反映技術供應鏈集中度高。中國預計2030年將超越歐盟與美國,成為全球核能裝置容量領先者。
- 區域發展不均:先進國家面臨機組老化,新興市場擴張快速,先進國家核能機組平均服役年數超過36年,多需延壽或汰舊換新。中國裝置容量至2050年將成長3倍,其他開發中國家也呈倍數成長。歐盟核能占比從1990年代34%降至目前23%,並持續下滑。
- SMRs有望成為推動核能成長的關鍵技術: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具成本與建置期優勢,受資料中心與企業穩定電力需求驅動。目前規劃中SMR裝置容量約25 GW,在現行政策情境下預計至2050年達40 GW,若加速支援政策,潛力可達120 GW。
- 降低建造成本將推升SMR採用率與投資:若中國與美國能將SMR成本分別壓低至2,500與4,500美元/kW,SMR部署量將達190 GW,2050年前累計投資規模可達9,000億美元。
- 技術與供應鏈多元化是安全與擴充的關鍵:歐、美、日若能推動在預算內、按時建成的SMR與大型反應爐,有望重拾市場主導地位。鈾礦開採與濃縮市場亦須打破集中現況,以降低對俄羅斯等少數供應國依賴。
- 融資機制需突破傳統困境,吸引民間資金投入:過去核能投資主要仰賴公營企業與政府資金,未來需導入長期電力購售合約、差額合約等去風險機制,吸引民間資金參與。
- SMR提供新型商業模式與財務可行性:SMR投資門檻接近離岸風電與大型水電專案,建置期較短、現金流提前、風險可控。特定產業如資料中心可成為長期買電者,提高融資穩定性。
- 政府仍為核能發展的關鍵推動者:政府需提供政策方向、創新補助、風險保障、供應鏈與人力資源支援,並確保核能安全與廢料管理。本報告強調,多項跡象顯示核能正進入新時代,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加以實現。
本文摘錄自:國際能源總署 IEA (2025), The Path to a New Era for Nuclear Energy, IEA, Paris, Licence: CC B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