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中央內容區塊[快捷鍵Alt+C]
:::
字級

國際能源政策與趨勢

:::
各國能源簡介

本文整理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美國及歐盟等七個國家或區域的最新能源資料,涵蓋總能源供應量、能源自產與淨進口比例,以及電力來源構成。透過各國的統計數據與政策發展,揭示了不同國家如何依據自身資源條件與經濟特性,發展出多元化的能源策略。例如日本與新加坡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積極發展氫能與低碳技術;中國與美國則因擁有豐富資源,朝向潔淨能源製造與出口導向發展;而歐盟則透過政策推動大幅擴張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

各國能源構成、自產比例、淨進口率與電力來源比較

國家/區域 能源結構前三大 能源自產率 能源淨進口率 電力結構前三大
台灣

石油

34.5%

煤炭

33.3%

天然氣

24.6%

- 95.2%

燃氣

42.4%

燃煤

39.2%

太陽能

5.3%

日本

石油

37.7%

煤炭

26.1%

天然氣

21.0%

15.1% 87.2%

燃氣

32.3%

燃煤

28.5%

太陽能

9.9%

韓國

石油

36.5%

煤炭

23.9%

天然氣

18.7%

21.5% 84.6%

燃煤

33.0%

核能

29.9%

燃氣

26.4%

新加坡

石油

71.4%

天然氣

25.4%

煤炭

1.1%

1.8% -

燃氣

91.6%

燃油

2.6%

廢棄物

2.6%

中國

煤炭

61.0%

石油

17.9%

天然氣

7.8%

82.6% 20.7%

燃煤

61.7%

水力

15.1%

風力

8.5%

美國

石油

36.5%

天然氣

35.3%

煤炭

10.0%

- -7.5%

燃氣

41.9%

核能

18.2%

燃煤

16.8%

歐盟

石油

32.3%

天然氣

24.7%

煤炭

13.5%

- -

燃氣

20.9%

核能

18.7%

燃煤

17.1%

註解

  1. 能源自產率 = 國內能源生產 / 總能源供應 × 100%
  2. 能源淨進口率 =(能源進口 − 能源出口)/ 總能源供應 × 100%
  3. 能源淨進口率為負數時,表示該國能源出口量大於進口量
  4. 新加坡能源幾乎全面仰賴進口
  5. 美國為能源自給自足國

資料來源:1.國際能源總署《IEA各國能源概況》: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美國歐盟
2.台灣數據以經濟部能源署能源統計數據計算

一、台灣:能源轉型邁向綠能與淨零

台灣能源供應高度依賴進口。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統計,2024年總能源供應量為 4,191,142 TJ,主要來自石油(34.5%)、煤炭(33.3%)與天然氣(24.6%),三者合計占比超過九成。電力方面,2024 年總供應量達 289,173 GWh,天然氣(42.4%)首次超越燃煤(39.2%)成為主要電力來源,再生能源占比則達 11.7%,顯示能源結構逐步轉型。

臺灣自 2016 年宣布能源轉型以來,透過電業法修正、能源轉型白皮書及公民參與機制,逐步推進「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政策方向。2018 年停建深澳電廠,確立不再規劃新燃煤電廠;2019 年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強化綠電推動環境。隨著全球淨零浪潮興起,臺灣於 2021 年正式宣示 2050 淨零轉型目標,並於 2022 年公布「2050 淨零排放路徑藍圖」與十二項關鍵戰略;2023 年《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將 2050 淨零納入法律,並啟動碳費徵收機制,進一步強化政策推動力道。

二、日本:能源進口依賴重,核能與氫能成為轉型關鍵

日本為亞太地區第二大經濟體,長期能源結構以進口為主。根據 IEA 統計,2023 年日本總能源供應量為 15,851,725 TJ,主要來自石油(37.7%)、煤炭(26.1%)與天然氣(21.0%),合計占比超過八成,進口依賴度極高,能源淨進口率達 87.2%國內能源自產僅占 15.1%(約 2,398,141 TJ),使能源安全成為長期挑戰。

在電力方面,2023 年供應量為 983,464 GWh(約 3,540,470 TJ),燃氣(32.3%)與煤(28.5%)仍為主力,而太陽能則占 9.9%,核能占比 8.5%。根據 WEO 分析,隨著高齡化社會與能源需求成長趨緩,日本正加速發展氫能與氨燃料技術。2024 年通過氫能社會推動法與 CCS 法案,目標是創造投資誘因,支援氫、氨等低碳能源導入。至 2035 年,根據承諾目標情境 (APS),日本與韓國再生能源與核能在電力中的占比預計可達 48% 與 26%

三、韓國:擴大核能與氫能布局,強化分散式能源基礎

韓國 2023 年總能源供應量為 11,583,904 TJ,其中石油(36.5%)、煤炭(23.9%)、天然氣(18.7%)為主,這三種化石燃料合計占比超過七成,進口比例亦超過 99%,能源淨進口比率為 84.6%。儘管國內能源自產占比稍高於日本(21.5%),但能源自主性仍偏低。

2023 年電力供應為 604,580 GWh,核能占比為 29.9%,為全球主要核能發電國之一。燃煤(33%)與天然氣(26.4%)亦為重要電力來源。韓國於 2024 年實施《分散式能源推動特別法》,強化地方電力自主與靈活性。並計劃於年底完成《第 11 次電力供需基本計畫》,研議再增設至多 3 座大型核電機組,進一步提升核能比重。另以潔淨氫能為技術突破點,建置世界首個氫能發電競標市場,並於仁川建成年產 3 萬噸液化氫工廠。

為達成減碳目標,承諾目標情境 (APS)下韓國與日本再生能源與核能電力占比將提升至 48% 與 26%,並預期氫與氨將在 2035 年占電力比重約 4%。韓國政府亦承諾提供逾 420 兆韓元貸款支持潔淨技術,另設立 90 兆韓元綠能投資基金。

四、新加坡:需仰賴區域合作與創新技術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唯一的高所得國家,其人均能源消耗為全球平均的近四倍,新加坡為資源稀缺型國家,2022 年能源總供應量為 1,564,842 TJ,主力為石油(71.4%)與天然氣(25.4%),幾乎完全依賴進口國內自產僅占 1.8%

在電力方面,2023 年供應量為 57,349 GWh,天然氣占比高達 91.6%,再生能源貢獻微弱(主要為廢棄物焚化電力,占 2.6%)。根據《2024 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 2024, 簡稱WEO)指出,由於土地與資源受限,新加坡未來將更仰賴氫與氨等低碳替代燃料,以實現能源脫碳與供應多元化的雙重目標。作為亞太地區的能源與金融中心,新加坡亦於2024年設立首座IEA區域合作中心,藉以促進區域能源轉型與資訊共享。未來,雖然再生能源在本地直接應用的潛力有限,但其在國際碳市場、儲能與智慧電網等領域的政策角色將愈發重要。

五、中國:世界能源與潔能產業引擎,挑戰與機遇並存

中國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與消費國,2022 年能源總供應量達 159,125,844 TJ,以煤炭為主(61.0%),石油與天然氣分別占 17.9% 與 7.8%。境內能源資源豐富,自產占比高達 82.6%僅約 20.7%依賴進口

2022 年電力供應量為 8,950,643 GWh,燃煤占 61.7%,但近年來風能(8.5%)、水力(15.1%)與核能(4.7%)迅速擴張。2023 年新增太陽能 260 GW、風能 75 GW,但同時仍建置 50 GW 燃煤電廠。中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清潔能源製造國,其太陽能與電池產能占全球 80% 以上。

WEO 指出,雖電力需求快速上升,但中國正加速電網靈活性建設,包含儲能與抽水蓄能。根據預測,到 2030 年,中國電力消費將超越日本,成為人均電力使用量最高的主要經濟體。政策上,透過五年計畫積極推進以清潔電力為主體的能源結構轉型。

六、美國:從化石出口國轉向潔能技術領導者

美國 2023 年能源總供應量為 90,071,448 TJ,能源結構以天然氣(35.3%)、石油(36.3%)、煤炭(10.0%)與核能(9.8%)為主,由於本土資源充沛,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甚至淨出口能源7.5%

2023 年電力供應量為 4,439,413 GWh,天然氣(41.9%)、核能(18.2%)及燃煤(16.8%)仍為主力,但風電(9.7%)與太陽能(4.8%)占比逐年上升。美國正透過《通膨削減法案》 (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法案與基礎設施計畫快速擴大潔淨能源投資。WEO 中承諾目標情境 (APS)指出,2035 年可再生能源將占電力比近 60%,2050 年則可達 80%,電氣化與儲能同步成長,電動車普及亦將大幅減少石油需求。

美國也是全球最大 LNG 出口國,且擁有領先的太陽能模組、風機與電池製造能力。2030 年預計國產電池產能將可滿足國內需求。從資源自給國逐步轉型為潔淨技術製造與出口領導者。

七、歐盟:政策引導明確,能源多元與效率並重

歐盟 2022 年能源總供應量為 76,102,749 TJ,結構多元,包括石油(32.3%)、天然氣(24.7%)、煤炭(13.5%)、核能(10.8%)與生質能/廢棄物(10.7%),自產能源占比逾四成,進口依賴度為58.3%

2023 年電力供應量為 4,018,742 GWh,再生能源占比超過三分之一(風13.8%、水14.8%、太陽能6.2%),核能 18.7%、天然氣 20.9%。自俄烏戰爭後,歐盟大幅降低對俄天然氣依賴,管道進口由 2021 年的 40% 降至不到 10%,改由 LNG 與再生能源填補。

歐盟以《Fit for 55》、《REPowerEU》及《淨零產業法案》推動能源轉型,目標至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比 1990 年減少 55%,電動車與熱泵大幅普及,並大幅投資風光與氫能供應鏈,朝向製造中心定位。儘管目前電力系統成本仍高於美國與亞洲,但隨再生能源擴張與燃料結構優化,2035 年系統成本有望降低約 12%。

資料來源:

能不能換我說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