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中央內容區塊[快捷鍵Alt+C]
:::
字級
:::
確保穩定供電

增加供電量是提升電力穩定的重要措施。隨著經濟發展與用電需求成長,政府持續推動新建發電機組、發展再生能源及提升現有機組效率,確保供電能力大於用電需求。114~123年整體電力供給規劃期程詳見下圖,未來燃氣機組新增量約25,163MW,扣除除役機組包括燃煤、燃油、燃氣等約12,941MW,預估累計淨增量約12,222MW。這樣不僅能降低缺電與限電的風險,也能強化電力系統的備用容量,讓電力調度更具彈性,遇到突發狀況如機組故障或用電突增時,也能有足夠的備援資源,保障民生與產業用電安全。

此外,政府也強調區域平衡供電與電網韌性建設。透過在各地推動發電機組建設、升級電網與發展儲能設施,能有效減少長距離送電造成的損耗與風險,並協助調節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波動。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整體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度,確保台灣在面對用電高峰或突發事件時,仍能維持穩定且充足的電力供應。

電力供給規劃藍圖

未來電力供給規劃藍圖

註:116年無新增/除役機組。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113 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夜間備用容量率評估

在政府全力擴大再生能源設置下,白天有太陽光電挹注,供電狀況可維持充裕,依台電統計資料,太陽光電出力貢獻最大可達700萬瓩,然而日落後太陽光電減少之發電量使電力系統供電壓力移轉至夜尖峰時段,因此未來規劃課題須著重於夜尖峰用電評估及電力供給規劃。

為穩定電力系統供電,台電公司逐步調整電力調度模式,例如透過水力、燃氣等快速反應的機組靈活搭配,並將抽蓄水力調整為日間抽水儲能、夜間放水發電模式;此外,台電公司也結合新時間電價、需量反應等需求面管理措施,提高整體供電穩定性。

同時考量興建工程進度與安全性、原物料採購時間,以及地方政府意見等因素下,盤點各項電源開發期程規劃,預估在 AI 科技潮爆發的114 ~ 117年間,備用容量率約11.3%~14.2%,119年起考量未來新設置機組之排程規劃不確定性變數仍多,包括環評進度、興建工程關鍵要徑進度及地方支持等情況,是以在盤點未來機組上線期程及潛在電源後,寬列備用容量率規劃,預估114 ~ 123年各年度夜間備用容量率如下圖所示。

夜間備用容量率

註:短期備用容量率低於15%與用電成長及開發電源進度有關,台電將透過各項穩定供電策略因應。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113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

如何強化電網韌性?

強化電網韌性計畫以「力求分散、持續強固、加強防衛」3大主軸、10大面向提出:

  • 一、力求分散(推動分散電網工程):
    即減少跨區融通的電力,促進再生能源友善併網,縮小單一事故的影響範圍,紓解供電瓶頸地區及啟動區域電網獨立供電機制等,可分為「電廠分配」(電廠直供園區)、「區域分散」(綠能分散供電)、「節點分群」(樞紐節點分群)、「輸送分流」(增加配送節點)及「調度分區」(精進區域調度)五大分散面向進行。
    • (一)電廠直供園區(電廠分配):地區電源直接引供至鄰近重要用電中心使用,減少跨區融通電力所帶來的系統不穩定及風險問題。
    • (二)綠能分散供電(區域分散):電網分散並延伸進到各區域再生能源熱區,促進綠能有效使用,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 (三)樞紐節點分群(節點分群):電力匯集的重要樞紐變電所增建開關場,分散供電風險。
    • (四)增加配送節點(輸送分流):增建新的變電所,將更多電力送進快速發展的都會區或科技園區,滿足地方發展及用電需求。
    • (五)精進區域調度(調度分區):啟動區域電網獨立運轉供電機制,加速復電時效,縮小大區域停電的範圍及衝擊。
  • 二、持續強固(推動強固電網工程):
    即降低故障發生的次數,可承受高再生能源滲透率的衝擊、防止外力介入及極端氣侯破壞影響等,分為「電廠擴充更新」、「廣增儲能設備」及「變電所屋內化」三大強固面向進行。
    • (一)電網擴充更新:加速老舊設備更新升級及容量擴充,提升供電品質及可靠度。
    • (二)廣增儲能設備:不穩定的綠能發電搭配儲能設備後,將成為可以控制的乾淨能源,提升儲能裝置容量,可減緩未來高占比綠能併網所帶來的衝擊。
    • (三)變電所屋內化:屋外變電所之輸電設備暴露在外,經常受到鳥獸及雷害等外力干擾及極端氣候的威脅,改建為屋內變電所後,將可一併更新設備及配置健全的消防系統,以提升供電安全。
  • 三、加強防衛(強化系統防衛能力):
    即在短時間內將故障隔離阻止擴散,能即時調整防衛機制提高系統運轉正確性等,可分為「強化防衛縱深」及「即時動態防衛」等二大防衛面向進行。
    • (一)強化防衛縱深:負責系統故障隔離的保護電驛設備,是以多層次配置,多一層配置就能多一層防衛縱深。
    • (二)即時動態防衛:防衛體系要能隨著電網的運作架構動態調整設定,並即時監測電驛設備狀態,提高防衛正確率。
如何強化電網韌性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

什麼是科技儲能?

「電力系統與儲能」是台灣邁向 2050 淨零轉型的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目的是在導入高占比再生能源的同時,確保供電平衡並提升電力系統的韌性和穩定性。

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會受到氣候和時間的影響,具有間歇性與不確定性。這意味著發電量並非恆定,有時多、有時少。當大量變動性再生能源併入電網時,傳統的電力系統會面臨調度上的挑戰,例如供需平衡可能受到影響,以及系統的頻率和電壓穩定度可能下降。這就像水管可能不夠粗或不夠多來傳輸區域集中生成的電力,或是水太多卻找不到水管接一樣。

這就是科技儲能系統發揮關鍵作用的時候。儲能系統就像是電網的大型電池,它能儲存離尖峰時段或再生能源大量發電時多餘的電力。當電力需求增加、或再生能源發電量減少時,例如傍晚太陽下山時,儲能系統就能快速釋放儲存的電力,填補供電缺口,協助維持供電穩定。

電網端儲能應用

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

資料來源:台灣2050淨零轉型「電力系統與儲能」關鍵戰略行動計畫」

能不能換妳/你說?

我們相信,能源議題的解決離不開您的參與!

未來,平台將分階段豐富內容,涵蓋核能、再生能源、節約能源等主題,並透過對話與互動功能,促進全民參與,共同找出最佳解方。

能不能換我說

能不能換我說 常見問答
返回頁面頂端